三千年薪火相传。跨过历史的长河,中色大冶迎来了70周年华诞。一代又一代冶炼儿女传承青铜文化,“炼铜育人”,为建设新中国默默奉献,谱写了一曲曲跟党奋斗、为国分忧、顽强奋进的壮歌。冶炼人先后建设运行了三代炼铜炉,树起了新时代冶炼人的丰碑。
忆往昔——
反射炉,老专家,人拉肩扛艰苦创业
冶炼厂上马的第一台炉子叫反射炉,1957年建设,是国家“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这是一台填补国内铜冶炼空白的功勋之炉。实现了国产大型粗铜冶炼厂从0到1的突破。
在冶炼厂反射炉的建设过程中,广大干部职工经受了艰苦的考验。他们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没有休息日。因条件限制,所有的材料搬运、基础工程、厂房及炉体建筑和大型设备安装,绝大部分是依靠人工挖掘和人拉肩扛完成。尽管他们来自四面八方,但共同的信念和目标,让他们紧紧团结在了一起,互相配合,协同作战,当施工进行到紧张阶段,广大干部职工为了保障建筑材料及时供应,徒步从下陆往返黄石码头近百里,将建筑材料搬运到施工现场。
老一辈冶炼专家李从俊曾经回忆道:“1960年4月6日,迎来了点火的神圣时刻。上午10时,当燃烧工点燃反射炉时,倾刻间机欢火啸,整个冶炼厂都沸腾起来。但是我们更多的是紧张,因为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
据老一辈的冶炼人回忆,当炉子中心温度升至摄氏700多度时,炉顶的砖纷纷往下掉,前来援建的苏联专家马褐契夫不容置疑地下了指令:“掉的砖要全部拣出来,要不然,停止升温。”在当时,苏联专家是技术权威,意见就是指令。反射炉被迫急骤降温。盼着出铜的冶炼工人哪能等得了。这时,让前苏联专家不可思义的一幕出现了。工人们围到专家身边,提出要进行热修攻坚。热修,就意味着要冒着极高的高温进行作业,很危险,从来没有人尝试过,能行吗?
经过紧急商讨,第一代有色冶炼工组成了精干的突击队,穿上石棉衣裤等安全防护服后,一个个奋不顾身钻进高温炉内,展开了争分夺秒的抢修。那是怎样的忘我奋斗精神啊!进去的人,立即发现身上像火烧一样疼,全身烤得通红……
经过轮番苦战,最终修好了炉子。“那一幕,让人感动得落泪!”老冶炼人在回忆那一段历史时,动情地说道。终于在4月22日14时,顺利放出了第一包冰铜。4月24日8时,转炉也顺利地吹炼出第一炉粗铜,品位达到99.72%,合乎设计要求。
出铜后,前苏联专家马褐契夫拿出他画的一张画,一张有色冶炼工奋不顾身修炉的速写图,感慨地说道:“中国工人,了不起!”
反射炉投产后,冶炼厂就把目光投到了环保和综合利用上,研究如何利用冶炼烟气和冶炼余热。随后,相继建成投产余热发电、硫酸一、二系。这也是广大干部职工在恶劣的环境中凭着血肉之躯,一砖一瓦堆砌而成,将冶炼人不怕困难、不畏艰险、敢打敢拼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彼时,冶炼厂粗铜产量虽然逐年有所增加,但由于各种技术条件限制,到1965年的最好年产量也只有21000余吨,未达到设计能力。针对反射炉能力不足的问题,当时的大冶冶炼厂围绕如何增加产量、提高经济效益进行攻关,1965年底开始,先后三次以挖潜扩能为重点进行革新改造。由北京有色冶金设计总院和大冶冶炼厂组成攻关团队共同完成第一次改造。随后的技术革新改造,依旧以自身为主要力量,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基本形成50000吨的生产能力,1984年实际产量已达到51000吨的水平,公司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调拨(商品)粗铜生产基地。
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是冶炼厂生产建设加速发展、奋力爬坡、蓄势待发的重点历史时期。开展转炉扩容改造,使粗铜生产能力大幅提高,至1996年产量达到了61000余吨,商品粗铜销售居全国之首。
1987年7月3日,铜电解万吨工程建成投产,开辟了公司铜精炼向延伸加工转变的新局面,结束了冶炼厂主导产品近30年只粗不精的历史。又于1992年3月、1994年9月相继建成1.5万吨铜电解二期工程和2.5万吨铜电解三期工程,实现了5万吨精炼与5万吨粗炼的配套。
全厂干部职工不固步自封,不断发展壮大,抒写了一段紧跟党中央步伐,努力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不断为国家作贡献的历史,一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历史,一段团结协作,依靠群众智慧,不断取得新成就的历史。
思奋进——
望酸塔,看澳炉,绿色环保技术升级
一直以来,冶炼人将担当社会责任摆上重要日程。上世纪60年代中期,公司就根据国家计委在大冶建设硫酸车间的批示,利用冶炼烟气制酸。
1969年3月,有关专家学者聚集在沈阳冶炼厂,召开专门会议研讨,决定采用热浓酸洗涤净化流程制酸;同年7月,硫酸一系列开始破土动工······
硫酸工程牵动着职工的心,也牵动着各级领导的心。1970年4月30日,时任湖北省省长张体学专程来到冶炼厂,向职工们作加快硫酸等工程建设的动员报告。随后,建设进度加快。完工后的硫酸工程有效实现对烟气的回收利用。
多年来,冶炼厂坚持对烟气、烟灰等“废气、废水、废渣”进行回收和综合利用,先后生产出硫酸以及金、银、铂、钯、硒等稀贵金属产品,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历史,走到了1993年,11月16日,冶炼厂第二代冶炼炉——诺兰达炉破土动工,进一步节能减排。项目开工后,由于缺乏资金,进展不尽人意,广大职工积极集资5000万元,缓解了资金困难。工程于1997年7月竣工投产,由此,粗铜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了12万吨,与之配套的精炼系统也在分步实施的扩能改造中达到20万吨。这些技术改造,使冶炼工艺水平达到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截至2021年12月,诺兰达炉完成它的历史使命,进行拆除。
当时光的年轮迈入新世纪,冶炼厂也进入了一个跨越式发展阶段。为了天更蓝、云更白,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响应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理念,自觉以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观统领企业发展全局。
2009年7月,冶炼厂第三代冶炼炉——节能减排技改工程澳斯麦特炉系统奠基动工,2010年12月1日竣工,12月31日产出了第一炉冰铜,年产粗铜可达30万吨。该工程的投产,使铜的冶炼回收率提高了一个百分点,冶炼能耗降低50%以上,烟气制酸利用率达到98.8%,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一万吨以上,每年可多回收铜金属量3000吨以上,节约用水量280万吨,增加余热发电量5100万千瓦时,减少废水排放量240万吨,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均优于行业准入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建设绿色现代化铜企业迈出了关键一步。
随后的2011年8月4日,由省发改委批准的冶炼厂30万吨铜加工清洁生产示范项目破土动工兴建,2012年9月30日建成,通电试生产。项目采用国际最先进的永久不锈钢阴极铜电解新技术,引进国际先进的芬兰奥图泰公司机器人剥片机组和精确定位行车等大量自动化、信息化、节能降耗设备设施,是继澳炉建成投产之后,公司再次拥有的世界一流技术工艺水平的铜加工项目,为企业做强做优做大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冶炼厂广大干部职工深度参与,针对投产初期设备调试和工艺不稳的局面,及时成立工艺管理和设备调试攻关组,深入现场跟踪,对引进的先进设备、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实现了传送链条、夹持器、錾刀等关键部件国产化,并开发出适合不锈钢阴极的工艺控制体系。
2014年,30万吨铜加工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全部实现达产达标,各项重要指标已经达到了设计要求,在国内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同时,产品质量得到明显提升,30万吨铜加工清洁生产示范项目产品于2013年5月在上海交易所注册成功,2015年8月,在伦敦金属交易所成功注册。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均优于行业准入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节能减排效果明显,项目示范基地先后通过了国家环保部、省环保厅的验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显著。
铜冶炼节能减排工程澳斯麦特炉和30万吨铜加工清洁生产示范项目的相继投产,促进了铜产业的协调发展。截至2022年,冶炼厂已经达到30万吨粗炼与50万吨精炼铜的能力,对公司可持续发展,做强做优做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谋长远——
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发展未来可期
在公司70年发展历程的新起点上,冶炼厂以历史观对照现实,用未来思考今天,把中国有色集团、公司的坚强领导和对厂的大力支持变成抓改革促发展的澎湃动力,通过绿色高质量发展,阔步走向我国铜工业发展的先进行列。
转变发展方式,打造“绿色冶炼”。贯彻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2023年3月,以打造“绿色、效益、智能化”工厂为目标的环保升级改造在冶炼厂全面启动。冶炼厂紧扣中央环保督察典型案例,加快推进环保问题整改。环保升级改造项目竣工后,冶炼厂的环保指标和节能减排水平将进入国内同行业一流水平,预计每年新增效益1.2亿元。实现金属冶炼与生态建设和谐共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构筑发展优势,打造“实力冶炼”。从向规模要效益的传统增长方式,改变为向提升发展质量要效益。在升级改造过程中,冶炼厂积极消化吸收国际国内铜冶炼最新科技成果,努力把重要经济技术指标提升至行业先进水平。加强澳炉、转炉作业率管控,通过均衡生产组织、深化设备管理、精心岗位操作等措施,使两炉作业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继续开展澳炉炉寿攻关等,实现效益最大化。
提高发展效率,打造“数字冶炼”。结合环保问题整改和冶化系统升级改造,加快推进“数字冶炼”建设。制定厂数字化转型发展规划,分步实施数字化升级改造工作。将逐步实现全流程动态调度、处置、管理和数字化点检、设备在线智能诊断。将组建厂集控中心,通过中心远程控制,实现数据共融互通、成本管控精准、智能运用前瞻,形成现场识别自动化、信息处理即时化、问题研判协同化的数字冶炼模式。
增强发展动力,打造“创新冶炼”。冶炼厂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贯彻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完善厂创新体系,整合技术资源,发挥整体优势,全面提升厂创新能力。坚持科创兴厂,扎实开展铜冶炼全流程工艺技术创新攻关,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厂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坚持众创驱动,建立由工程技术人员和中高级技师领衔的首席制,以全国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创新平台,搭建群众创新创造“灯塔”,带动全员广泛开展创新创效,通过成果运用提升冶化工艺技术水平。
增添发展后劲,打造“活力冶炼”。深化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坚持员工择优录用、能进能出的市场化用工机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职工,在实现年度利润目标的基础上,确保职工的收入同步增长。为职工办实事好事,逐步提高职工福利。加快花园式工厂建设,改善厂区环境面貌。规范职工行为习惯,提升职工文明素养,巩固和谐稳定发展局面。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对冶炼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提出了新要求。“十四五”的后三年,中国有色集团将进入发展跃升期,冶炼厂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有色集团三次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与新项目协同发展,协力实现公司“十百千”目标。不懈抓好生产经营管理和升级改造,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提升发展质量,实现做强做优,满足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奋力迈上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努力将冶炼厂打造成为转型升级的时代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