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是矿山的未来,他们的成长就是矿山发展的未来。”铜绿山矿党委书记、矿长石教华在青年座谈会上的一席话,道出了这座有着60年历史矿山的青春密码。近年来,矿党委将青年工作视为矿山发展的“源头活水”,以创新机制点燃青年热情,让千米井巷涌动青春力量。
让青年讲给青年
“过去总说‘领导台上讲、青年台下听’,现在我们让年轻人自己站上讲台。”选矿车间见习副主任黄家凯介绍着满满当当的课程安排。每周三下班后,青年们会带着笔记本匆匆赶来,参加他们的“周三充电站”。
前年刚从上海师范大学电子信息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袁诚,第一次主讲“deepseek在矿山企业应用”时,紧张得手心冒汗。但当他用“给机器看病”比喻故障诊断,用“智能助手”解释AI算法时,台下30多位团员青年的眼睛亮了。“采矿专业的郑旭课后拉着我,说想试试用deepseek分析巷道岩层岩石力学数据。”袁诚的成就感写在脸上。
今年以来,这样的场景在10期课程中不断上演。选矿车间的张子轩把选矿设备比作“钢铁交响乐团”,安全环保科的岳路岩用“密室逃脱”讲解井下逃生路线设计……青年们用“自己的语言”让硬核知识变得鲜活。“每周三的学习时间一下就过去了。”设备能源科技术员纪福送说。
如今,“周三充电站”已孵化出10个跨专业创新小组,青年们从“被动听”“敷衍学”变成“主动讲”“认真干”,青年共创型知识协同网络的生态正在形成。
让青年影响青年
在百米深的井下,坑采车间设备组长张万金的工作服被汗水浸透。他带领的无轨化设备应用青年突击队,正在探索如何降低中深孔爆破炸药单耗。“分段崩落,微差起爆,这种新型爆破方式不仅能够降低炸药单耗,还能提高岩壁成型光整度,安全性也更高,也能减少巷道维护成本。”青年突击队队员刘言介绍道。
铜绿山矿“五四”的微信公众号上,刊登着“青年先锋岗”冷红光的照片,这个27岁的党支部书记带领青年技术团队研发的“扩充铜绿山矿有效仓容的方法”,利用空气炮优化作业流程,让矿山职工们不用再一遍遍的进行人工清理。“看到老师傅们的腰伤病历,我就想必须做出改变。”如今,这项创新已在全矿推广,195万元的年效益背后,是青年对“安全”二字的执着。
近三年来,像这样由青年主导的工艺革新已有8项投入应用,累计降本超千万元。
让青春与矿山双向奔赴
去年中秋,甘肃小伙岳路岩在矿山的第一个团圆夜,收到了一份特别礼物——装着暖心月饼的“入职大礼包”,还有师傅手写的井下安全口诀。“当时鼻子一酸,感觉这里像个家。”如今成为安全技术员的他,正跟着“双师”成长:矿领导作为思想导师以“红色引路人”身份开展谈心谈话,指引他“成长不跑偏”,安全环保科长作为业务导师教他“一眼识隐患”的绝活,逐渐成长为科室不可或缺的青春力量。
在综合车间轰鸣的卷扬机旁,33岁的大学生副值班长王浩展示着他的“成长档案”:入职3年,从看不懂设备图纸到参与更换非阻燃电缆、钢丝绳检测装置安装调试与维保等项目,从青涩硕士生到众人口中的“技术能手”。“矿山教会我,真正的‘铁饭碗’是练就过硬本领。”这话道出了许多青年的心声。
矿山为异地青年设立“家长开放日”,主动邀请员工父母参观现代化矿区,消除“黑脏险”的刻板印象。
近三年,有10名90后大学生被提拔为见习科职,10名00后大学生在一线担任值班长。青年人才扎根率提升至75%,“矿山如家”的归属感正在新员工中蔓延。
站在建矿60周年的新起点,铜绿山矿的青年们正在续写“铜斧精神”:巷道里,青年技术员正在对作业现场进行技术指导;球磨旁,年轻的支部书记正在告诉操作工如何加药,控制指标参数;调度大厅,智能化矿山青年突击队队员正在调试电脑,进一步优化集控操作……
“我们不仅要让青年‘下得去’,更要让他们‘上得来’。”矿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易陈钢看着正在建设的数字化调度中心说。那里,一群年轻人正围绕智能化矿山建设项目进行激烈讨论。阳光穿过窗棂洒在安全帽上,金属团徽折射出的光芒,恰如这座老矿山的青春底色——历经岁月淬炼,始终炽热如初。